编者按:公司十年厂庆,请来了多年支持天成、关注天成、宣传天成的沧州日报记者何荣芝、吕坤、谢颖颖,当她们看到庆典现场盛大的场面,看到意气风发的天成人,看到公司志《天成之路》中收录的她们的文字时,不由感慨万千,她们说:“我们为自己的文字同一个企业的历史流传而感到幸福,我们也是同天成一起走过的人!”

与天成一起走过

《沧州日报》记者 何荣芝

情到深处,会有一种痛。

真正理解这句话,是在天成改制十周年的庆典上。台上气氛热烈,台下已当上奶奶的白静大姐却像孩子似地哭了。

招惹她的,是我膝头翻开的那本厚厚实实的《天成之路·创业篇》上一段带着滚烫温度的文字:

“一直没有做好她离去的思想准备,尽管一再挽留,白大姐终因家庭缘故没有停下匆匆的脚步。望着她熟悉的背影……眼前浮现出曾经一起为企业发展拼搏的一幕幕,不由心生留恋与酸楚。”

“序·三”中董事长王振刚的真情流露,让一向谦和、持重的白姐再也把持不住自己。

紧挨大姐身边,我甚至能清晰地感受到大姐身体在微微颤动。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场合,她在努力控制着内心感情的翻涌。

当我默默地把面巾纸塞到大姐手中时,内心已被深深触动。是的,台上台下,或坐或站的是怎样的一群天成人,大家又曾在怎样的蹉跎岁月中一起走过?

初识天成,正值“三角债”泛滥。作为媒体人,急欲破解这一企业界关注的谜题。当时,作为一个刚刚跨过改制门槛儿的国有企业,天成实行销售代理制的创新和探索,把外欠隐患连根拔除的做法让我们不禁眼前一亮。其时,我们对以王总为首的领导班子,如何与职工患难与共,过年借钱给职工发工资等事实背景并不十分清楚。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振刚,这位从机关办公室下到企业的年轻带头人,面对困局和复杂的利益权衡、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出的过人胆略与才识。

也就是在这次采访中,我还有幸结识了坦诚、敬业、多才多艺的小伙子于兰杰;可亲、可敬、热情周到的白静大姐;认真负责、恪尽职守,为了传达在外地的王总的工作意图,亲自跑到报社说明情况的副总徐福河。天成人在这次交往中表现出的素质和真诚给我留下了与众不同的深刻印象。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们曾向天成请教有关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些话题,一向低调的天成也在事业不断推进的每一个关键阶段,把自己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我们,使我们有幸见证了天成从出发到今天的每一步。与天成的友谊,也这样在平淡的日子里,在一种时断时续的交往中与日俱增。

我常常打趣自己的小同事们:对于我们经济特刊来说,往往是找对题,再找对人,文章就成了一多半。回顾自己那些所谓的好作品,其实有不少只是沾了被采访对象有思想、有口才的光。有时,我们只要能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就会是一篇好文章。

可以说,这些年,作为媒体,我们也从天成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记得在天成的改制庆典上,来自青岛玻璃厂的林总谈到,作为天成的上游客户,目前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但就是不给谁供货,也得先济着天成。为什么?诚信、务实、年轻成为这位业界人士对天成领导团队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天成能有今天不易啊,有几个企业老总能做到,用自己的钱,借来的钱给大家发工资的,天成的王总和他的团队做到了,他们是把自己整个的人都投入到了天成的事业中。他们流过的血,流过的泪,真的是一言难尽!”

十年间,我们深深感到,天成人就是这样用超出常人的努力和付出,改写了企业和自己的命运。   

当年负责办公室工作,许多琐碎工作一肩挑的小伙子于兰杰已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企业中层,我却依然愿意称呼他一声“于子”。初次相识,就以一部大部头作品向我们最好地介绍了自己的才女郭学青,不笑不开口,就像一位可爱可亲的学妹,以自己的热忱和真诚延续着我们与天成的友谊。

真的想象不出,在这样一段不短的时光里,白大姐以及她的伙伴们以怎样的心思保存了我们对天成的那些记录;更想像不出娇小、文弱的小女子郭学青以怎样的蕙质兰心,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那些尘封的文字加工编辑成册。

感谢天成,感谢天成人,留在我们青葱岁月里的那份永久记忆和感动。